1、一 关于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
(资料图片)
2、据国内学者说有500多种。
3、我没有看到关于500多种的资料和论述,大概这是基于任何一个人说了文化是什么就算是一种定义所得出的数字。
4、据国外哲学家说,现在已有20多种定义;大概这是就比较权威的著作而言,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5、 由于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又由于有人不研究文化本身,而热衷于在定义中折腾,所以有的学者主张“最好不下定义”。
6、我想这是希望人们把精力集中于实实在在的基础研究,不要在定义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不是“定义不可知论”。
7、定义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出发时的认识和到达既定目标时的认识会有差别,甚至可能是较大的差别。
8、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定义还是需要的。
9、 我比较同意如下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10、这个定义里有几个要点。
11、1.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
12、2.即使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所创造的,也是文化。
13、3.非人类所创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画的画,蚂蚁所堆积的蚁山,蜜蜂所造的巢。
14、4.文化是人类有意创造的,无意识形成的东西不是文化,例如婴儿涂抹的东西。
15、 当然,任何定义都不能把定义对象囊括无余,对象的边缘也常常是模糊的。
16、例如对于弱智者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界定?这是值得研究的。
17、 二 文化的分类 关于文化的分类,说法很多,角度也多种多样。
18、有的学者还从教学或学习的角度又重新分类。
19、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在这一前提下再参考教学或学习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再分类,否则类是分了,条分缕析,但是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却难以遵循或自乱其例。
20、 把文化分为三类: 1.物质文化:衣食住行 这是以物质形式显现的文化,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
21、 2.社会文化: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 这是上层建筑中的主体。
22、 艺术虽然主要也是凭借物质显现,但是物质不是其本身。
23、例如雕塑、绘画。
24、 民俗无所不在。
25、它实际是民族哲学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外现。
26、但是民俗的来源(或者说对它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多元的:自然规律、生活规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政治制度、学术流派、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等。
27、但是民俗的整体却不是这些来源、决定性因素的拼合,而是经过了民族的选择、加工,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哲学观念。
28、 宗教是超国界、超民族的。
29、即使是外来宗教也是民族的文化,这是因为任何宗教当它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落脚生根,就必须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即吸收本土文化的营养,以适应当地人民的心理、习惯。
30、这样,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也就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31、例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对于中国都是外来的,但是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因而在中国生根了,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袄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就被排淘汰了。
32、即使是佛教,其中有些宗派,例如唐玄奘所宣倡的“唯识宗”,在红火了几十年后很快就衰落消失了。
33、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违背了上述的原则。
34、 3.哲学文化(包括社会和生活观念、审美观念) 这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5、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有关哲学体系的论述,都是学者归纳的,是民族的哲学观念的总结和概括,而不是民族哲学观念本身。
36、民族的哲学观念既体现在民族的这些著作当中,更多的则渗透在民族的形而下的种种形态中,也就是上述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文化中。
37、 中华民族的哲学和观念是动态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所有外来的文化,不断丰富提高。
38、但是,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哲学,毕竟有它的核心,有其万变不离的“宗”,这就是中华民族所探求到的自然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真理。
39、不把握这个核心,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就事论事,甚至会曲解事物的本质。
40、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传统哲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可供我们驰骋的空间还很大,也就是说,现在的研究距令人满意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需要我们开拓的课题还有很多。
41、 文化的三个层次间是互相交叉、渗透的,有时同体共存。
42、例如建筑物是物质,但其格局、规模、装饰,都与艺术、民族习惯、政治制度有关,与民族的哲学观念有关。
43、即使像“行”这样的事物,也脱离不开民族的这个文化体系。
44、中国古代对行路的各种方法、形式都有规定,同样体现了主体文化对人的要求与束缚,是当时政治制度的反映。
45、①又如我国古代“和而不同”的观念,在烹饪、器皿等物质文化中都有所反映;自先秦形成的天人观念在宗教、民俗、制度上也时时体现。
46、社会文化对物质文化和哲学文化的渗透、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例证不胜枚举。
47、例如佛教对中华文化中艺术、民俗、制度方面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敦煌艺术到老太婆的拜佛,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这方面的情况无须多说。
48、佛教对中华固有哲学和观念的影响则比较复杂。
49、一方面佛教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丰富了中国的哲学;另一方面佛教也接受了不少中华固有文化中的哲学营养,使之适应中国,并且最后走向了佛教本土化。
50、例如汉民族自古讲究修身养性,讲究自省;同时,中国的哲学引导人们入世,不主张苦行,这是和早期佛教在印度流传时极不相同的地方。
51、佛教在中华文化面前退却了,“人人有佛性”、“见性即佛”等学说成了中国佛教重要特征的一部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